为抢抓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为共同愿景,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博士10人。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4人。
(一)学科建设
学院近年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下两个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当代应用”,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的有“网络时代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路径分析”、“马克思与古典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快速工业化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学院加强了对科研的组织引导,成立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五个院设研究机构,队伍结构有所优化,研究力量有所增强,在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课题、广东省教育厅思政课题、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上有一定突破;学科建设意识大大增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之后,全院上下充分认识到,必须教学立院、队伍强院、学科兴院、服务活院、规范办院多管齐下,才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发展。这些工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于诸多原因,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目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整体水平不能较好地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学院成立后,在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收效不大;专职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水平难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课程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思路,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加选修课程总量,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课程数量与结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教政社(2005)5号文)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文件的规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政课社会实践》6门必修课。结合学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卓越工程”专业班级开设《国学与人生智慧》、《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热点问题》、《批判性思维》5门课程。开设《东莞故事》、《旅行与人生》2门全校公选课。
教材选用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严格遵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全部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最新版教材。公选课使用自编讲义。
加强课程建设。已经完成四门主干课程的画像工作,拟在2017年下半年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案。
2.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为便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相继建立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东江纵队纪念馆实践基地,鸦片战争博物馆实践基地,海战博物馆实践基地,袁崇焕纪念园实践基地,东莞展览馆实践基地。同时,东莞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3.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定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借鉴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及组织安排形式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强调思政课教学改革要要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在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如:2015-2016学年9位教师开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师专题讲座、小班主题研讨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的的“1+1+1”复合教学模式改革,2016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推动的“专题式互动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推动的“增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等。
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4年,部门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共确立12个项目为部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2017年,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首次改革探索,以竞争性项目申报形式确定主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分队,最终入围4个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社会调查贵州分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四川分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社会调查湖南分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调查广东分队。对积极实施教学改革的教师在教学服务与建设工作量上予以一定倾斜。大力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参加校级和省级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研究论文征文等活动。基本形成了部门教师竞相实施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举办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前期教改经验。自2017年3月16日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举办3场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13位实施教学改革的教师做了主题发言。教改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为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为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思想引领,人才培养质量进步显著。表现在:第一,学生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第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三,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第四,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竞争需要。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1.科研情况
(1)论文情况:据统计,2014-2016年原思政部全体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总数为35篇,平均每年接近12篇,按专任教师24人计算,每两人一年1篇文章,且高质量论文比重较低。
(2)项目情况:据统计,2014-201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共计项目数10项。
由以上数据可知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学任务太重,大多数老师忙于应付课堂教学分身乏术;二是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有待优化。现有专任教师45岁以上人数超过总人数一半,博士学位比例35%左右,比例低于其他学院,亟需补充青年博士作为生力军,快速补齐短板。
2.社会服务情况
(1)理论与政策宣讲团
自2015年5月13日成立理论与政策宣讲团以来,整合了校内外的师资资源,加强与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及镇街的沟通和联系,同时服务于校内各二级单位,发挥团队作用,通过集体备课,讲好东莞故事,为各单位党委中心组、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授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决策咨询服务
部分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学校和市直有关部门决策咨询提供服务。毛安翼博士给省人大《信访条例》东莞片区宣讲和参与东莞市中院《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扭转过程中的问题调研》的工作,并撰写报告,银锋教授、肖凤良博士为市纪委在省赛的辅导,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凤岗镇客侨大讲堂的合作,为凤岗提升干部和村民素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近五年来,思政部支部根据中央59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委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部署,以办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为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对思政部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政治保障作用。(1)注重支委班子建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加强。(2)抓好党员“三会一课”,加强对党员教职工的思政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党员的“四个意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始凸显;(3)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对党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精神和要求的认识,对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认识;努力增强教职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和担当精神。(4)不断创新党员和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谈心谈话等方面都有所创新。(5)努力支持行政开展工作,思政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有明显起色。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个别党员还存在着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不强的问题。对创新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和马院建设日益重视,在制度建设、资源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校党委对马院建设也高度重视,把马院建设列入了学校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列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每年向校党委进行一次专项汇报。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马院建设发展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到马院开现场办公会至少一次,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对马院加大了投入力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逐年提高。设立了马院专项建设费,将其纳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年度经费预算安排。2017年首次投入100万元,2018—2020年每年投入260万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科研奖励、社会实践、对外交流、讲座咨询等。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春天来了。
马院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世界范围内各自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增强对中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网络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下,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省内外高校发展趋势看,高校间高层次人才等办学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拓展莞工马院的发展空间,将教学、科研、学科等方面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建设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是十三五时期学院必须积极回应的挑战。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为根本任务,坚决批判各类错误思潮和错误倾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发挥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基础,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为主线,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与宣传、队伍建设等环节的工作力度,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发挥科研与学科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建设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发展目标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及其质量提升放在中心位置,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实践、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把马院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学科研队伍的家园。强化师资队伍的关键地位,按照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业务精湛的要求,凸显教师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的主导作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
把马院建设成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为根本任务,通过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区域优势,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全面推进工作,使马院在省内地方高校有感召力,在国内有影响力,真正成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供思想政治保障、精神动力支持及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四、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全职引进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在任期内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全职引进10名教师;在任期结束后,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另外,可以全职引进1名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的专职实验人员。
2.本单位“双结构型”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定期来校讲学、教学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根据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研发的需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们一起组建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柔性引进或全职引进2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明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等。
4.力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珠江学者”岗位,并在任期内聘请到该岗位的专家学者。
5.继续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到与从事学科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访问,在任期内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参与相关的进修、培训、访问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项目的工作或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这类型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50%。
6.具有完善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认真执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离退休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
7.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授治学”精神,真正发挥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维护诚信氛围,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环境。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根据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确定:
1.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2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二级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下设2个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属于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东莞实践研究
2.本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35%,争取通过建设,形成一支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完成学科团队建设目标,使其达到每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教授 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50%。
3.按照计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或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升整体学科实力,力争在任期内把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把光电信息工程学科建设成为校二级重点学科及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4.顺利通过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验收,争取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依据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议学校在任期内安排5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本学院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工作
1.定位和目标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至少与东莞市或珠江三角洲区域的 家相关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2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建共识和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在学院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组建学院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报送教务处备案。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本单位教学一线人员不少于90%参加;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其他中层干部、专业(课程群)负责人以及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
2.教学建设与运行: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有不少于4人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不少于3天到合作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2名省级教学名师。
(2)落实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的相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中至少有50%以上的相关产业高层次企事业单位人员加盟,每个学年度至少召开 次会议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完成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
(3)建立学院网络本科教学平台,超过50%的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争取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2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每个专业开设有1门及以上的直接结合东莞产业的特色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0门的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1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通信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新增0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6项校级、4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要按期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并通过教育部验收。
(5)完成现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新增申报并建设0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0个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建0个实验室和不少于2个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分≥0学分;实验室100%向学生开放,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100%,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0%;毕业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 %。
(6)编写或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争取新增 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均每专业出版1部自编教材。
(7)教授和副教授10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所有参与本科生教育的教师每教学周都必须安排至少2小时的时间为大学生答疑或与大学生们共同研讨问题,专任教师中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或班主任,或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70%。
(8)学院承担有1个以上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人数占比1%以上,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与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发表文艺作品等人数之和占比≥0%;获取教务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0%。
3.教学管理与质量
制定有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档案齐全,网上可查。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建立院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环节,并经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本科生上课;学院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教师教学竞赛,至少开设2门教学优秀示范课程;及时提交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以改进教学。学生一次就业率≥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 %;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不低于 %。所有专业以良好以上等级通过学校评估,至少有 个专业形成有特色的、较为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争取院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推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研究生培养
继续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争取新增个国(境)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在学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 次。在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发表同时署名“东莞理工学院”的 收录期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收入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争取获得 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的奖励或其他荣誉奖励。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抽查均达到“合格”,并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5.校友工作
加强校友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校友工作水平。加强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友名册等基本数据。做好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毕业班级校友工作联络员制度,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保持校友联络。完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校友工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例,宣传校友风采、校友活动、校友企业,为校友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培育合作项目,了解校友资源优势和需求,寻求合作指点,为母校和校友开展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
(四)实验室建设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中心)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和稳定工作。
2.加强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使该中心能够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并争取申报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3.积极推进内部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院级实验中心对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保证正常运作、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师生提供优秀服务。
4.制定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体系,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合格率达到 %以上,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 %。
5.做好仪器设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 %以上。
6.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核定实验技术岗位需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与设备维护及科研服务等工作考核标准,实施年度量化考核。
7.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管理工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科研及教学实验室 %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实验室安全自查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评教,积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项目每年保持 %的更新率;承担 项校级及以上的实验教研、教改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写或出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讲义) 部;发表实验技术及设备管理类的论文不少于 篇。
9.坚持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合理制定教学实验中心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实验室结构优化及实验室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以及征求校友的意见等,构建1个行业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主要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的项目库,项目总量不低于10项,以支撑本科生毕业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研发工作。
2.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科研教研经费稳中求进,在任期内实际到校总经费数不少于100万元,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单位的纵向立项经费必须占实际到校总经费数的40%以上。
3.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在任期内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达到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0项(含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请,但第一专利权人必须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东莞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政府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材料4份;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2项。
4.建设好已有的省、部、厅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基地,确保通过验收评估。力争新建个省部厅级或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自动化等实验基地(中心)个以上,直接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行业。
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科学咨询、调查研究等,在任期内累计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的科技人员;配合东莞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组建1个行业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行省部级以上学术活动或学科工作会议不少于0次。
6.积极推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在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建立校外科技产业基地或示范基地,在任期内实现1项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1.开拓与新增不少于0个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对口院系的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科研等领域数量与质量上的稳步增长。
2.开展与法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增设院层面与国(境)外对口院系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或学生交流项目0项,本单位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 %左右。
3.以各种形式派遣教师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相关学术培训(包括教师出国进修),累计派出人次能够达到本单位师资总人数的10%以上。
4.以各种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科研。邀请本领域的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累计不少于0人次,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5.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争取0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6.积极配合学校合作办学事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在本单位学习或实习,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保持增长。
7.在版权转让的前提下,引进0部国(境)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七)党建思政与学生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健全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周1次,决策有制度、班子有讨论、议事有规则、会议有纪要、会后有决议、运转有效果。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
4.加强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要安排专人联系,重点培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5.基层党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注重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师职务(职称),需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设计,落实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强化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学生终身发展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巩固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到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深造、就职。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扎根军旅。
7.依托院系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时间、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搭建平台。
8.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服务中加强引导,特别关注努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每个学生与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至少谈心一次。
9.营造和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刻苦专研的学习风气、崇尚真理的学术风气、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互帮互助的合作分期。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八)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承担和落实好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2.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要求对本单位的中层党政领导进行群众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3.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等对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事项决定的重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公正、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
5.全面履行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责任制,保证不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
(九)特色项目
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改革创新抓好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造性组建了精英实践专项调研队,即精选调研课题、精选指导老师、精选学生、精选调研地点(单位)、精心组织实施,推出调研精品。此活动每年暑假举办一次。
结语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用活资源,加快人才引进步伐,推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实力稳步提升,不断推进马院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