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为共同愿景,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学科领军人才B岗2人,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占50%)、讲师35人(占39.8%);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博士36人(占40.9%)、硕士34人(占38.6%),外聘台湾籍教师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为79.5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一)学科建设
经过近十余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院正在整合资源,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产业生态资源丰富,本学科以此为研究素材,理论联系实际凝练了系统预测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与创新系统4个研究方向,应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工具,建立了系统预测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体系,解决不确定性条件下复杂系统的预测与决策问题,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经济和社会双转型的理论方面取得了先行先试的系列成果。
应用经济学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四个研究方向,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投资学等专业,围绕东莞市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城市双转型;东莞市“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入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等战略,进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宽广的管理和工程知识结构,视野广阔,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知识交叉融合、培养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
2.课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先后建成十多门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专业优化了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课+实践环节课”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校级精品课程,新增了9门项目型新课程。工商专业目前有《管理学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等3门课程己作为学校精品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正在建设当中,并开设了5门课程为项目型新课程。会计学专业有《会计学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和《财务管理》校级重点课程,并开设了9门项目型新课程。
3.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6个实验室和6个科研平台。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有160多万元,电脑276台。沙盘模拟实验室配有创业者电子沙盘软件;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设备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设备;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配备有服务器一台,电脑100台,安装有极域电子教室、用友U872软件、金蝶KIS专业版等软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已建有人才测评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开出人才招聘和测评方面的实验,针对人员招聘的测试环节开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和评价中心等相关实验。
4.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自2014年以来,学院共有59个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拥有实习基地最多的院系之一。这些实习基地涉及了外贸、银行、证券、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文化创意、国际会展以及跨境电商、会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行业。每年,这些企业都能提供300左右实习岗位,基本上能满足学院实习教学的需求。
5.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推动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举措。多年来,经管学院始终把教学改革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抓,突出系在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教研活动的教学改革研讨功能,着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新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人人关心教学改革、人人思考教学改革、人人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人才培养质量
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3%以上,最终就业率很好。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东莞占83.59%、升学出国占5.81%,其中企业就业比例为 78.15%。就业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东莞、深圳、佛山、和中山和等地,占就业总数 的89.4%。
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情况都比较满意,综合满意为100%,但非常满意率较低。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但基础专业知识方面稍显不足,毕业生的工作抗压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外语水平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应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强化专业特色。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十二五”期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含教育厅重点项目)10项,完成到校科研经费近600万元,年均科研经费120万元,纵向与横向课题比重为1:5。科技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8部。这些成果对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十二五”期间,学院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在社会服务中打造特色、在服务中求得社会支持、在服务中求得发展的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项目研究过程中,一批在校学生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总支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党小组设置,发挥各级基层组织委员会作用。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分工协作,落实党政联席会制度,全面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3、加强党建制度建设。根据新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等制度,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保证。4、加强党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开展项目党建主题活动,保证活动专题化、手册化、有形化。5、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做好党员教育管理。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7、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做好宣传,认真实施铸魂、育人、塑形,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做好对外宣传,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院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了加快推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学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当今处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三是我校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核心区,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焦点也逐渐由产品、技术等硬件转移到信息、策略和知识等软因素上,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保持优势,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这给我院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立足学院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抢抓机遇,紧抓发展要务,形成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全院共识和行动,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学院发展存在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主要表现:
1、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思路与专业认证的理念存在差距,需要按照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寻找对策,明晰实施路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毕业生竞争力的需要。
2、新办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制约了新专业快速发展。因外部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专业优秀教师的引进,特别是优秀博士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现有教师科班出身不多,因教学任务较重,送出去进修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新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基础条件还不够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3、承担国家级纵向研究项目数量增长速度偏缓,纵向课题占科研经费比例较低,显示度不够,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凝聚团队,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
4、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科研团队需要进一步打造,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显示度不高,需要全院教师凝心聚力,共同努力,迎头赶上。
5、学院科研氛围还不够浓厚,撰写的学术论文不仅数量少,而且层次也不高,专业教师参加高质量学术国际会议数量不够,影响学科前沿动态跟踪,需要加大支持和引导,邀请本领域知名学者来院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6、尽管我院在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对照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与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先进的学院相比,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并不突出,学院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展思路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路径,以经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体系为依托,坚持走“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办学思路,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实践基地、一流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东莞乃至珠三角产业发展需要的,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争取未来1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并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管理咨询的重要基地。
(三)发展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把学院建成省内领先、国内理工科院校有影响的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全职引进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在任期内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全职引进10名教师;在任期结束后,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40%,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 %。另外,可以全职引进4名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的专职实验人员。
2.本单位“双结构型”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0 %,定期来校讲学、教学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根据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研发的需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们一起组建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柔性引进或全职引进2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明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等。
4.力争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珠江学者”岗位,并在任期内聘请到该岗位的专家学者。
5.继续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到与从事学科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访问,在任期内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参与相关的进修、培训、访问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项目的工作或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这类型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60%。
6.具有完善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认真执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离退休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
7.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授治学”精神,真正发挥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维护诚信氛围,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环境。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根据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确定:
1.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系统预测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金融工程、技术管理与创新系统、物流供应链与电子商务等6个研究方向,应用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工具,建立了系统预测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体系,解决不确定性条件下复杂系统的预测与决策问题,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团队成员扎根服务社会实践,进行大量案例研究和理论凝练,在经济和社会双转型的理论方面取得了先行先试的系列成果。系统预测与决策理论与优化方法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建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6 个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国际市场分析与预测方向
(2)国际贸易实务
(3)跨国公司管理
(4)国际投资与金融
(5)跨境电商与物流供应链
(6)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本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68 %,争取通过建设,形成一支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完成学科团队建设目标,使其达到每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教授2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80 %。
3.按照计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或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升整体学科实力,力争在任期内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5.依据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议学校在任期内安排1000 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本学院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工作
1.定位和目标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至少与东莞市或珠江三角洲区域的20家相关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2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建共识和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在学院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组建学院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工作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报送教务处备案。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4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3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本单位教学一线人员不少于85%参加;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其他中层干部、专业(课程群)负责人以及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
2.教学建设与运行: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有不少于10人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不少于8天到合作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
(2)落实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的相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中至少有50%以上的相关产业高层次企事业单位人员加盟,每个学年度至少召开4 次会议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完成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特色专业1个,并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
(3)建立学院网络本科教学平台,超过30%的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新增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每个专业开设有2门及以上的直接结合东莞产业的特色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1门的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1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2项校级、1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以上。
(5)完成现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新增申报并建设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建1个实验室和不少于10个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分≥20学分;实验室100%向学生开放,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100%;毕业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85%。
(6)编写或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争取新增 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均每专业出版1部自编教材。
(7)教授和副教授10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所有参与本科生教育的教师每教学周都必须安排至少2小时的时间为大学生答疑或与大学生们共同研讨问题,专任教师中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或班主任,或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70%。
(8)学院承担有2个以上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人数占比80 %以上,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与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发表文艺作品等人数之和占比≥ 10 %;获取教务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 20 %。
3.教学管理与质量
制定有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档案齐全,网上可查。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建立院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环节,并经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本科生上课;学院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教师教学竞赛,至少开设2门教学优秀示范课程;及时提交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以改进教学。学生一次就业率≥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 85 %;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不低于3 %。所有专业以良好以上等级通过学校评估,至少有1个专业形成有特色的、较为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争取院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推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研究生培养
继续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争取新增个国(境)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在学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在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发表同时署名“东莞理工学院”的3收录期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收入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争取获得1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的奖励或其他荣誉奖励。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抽查均达到“合格”,并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5.校友工作
加强校友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校友工作水平。加强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友名册等基本数据。做好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毕业班级校友工作联络员制度,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保持校友联络。完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校友工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例,宣传校友风采、校友活动、校友企业,为校友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培育合作项目,了解校友资源优势和需求,寻求合作指点,为母校和校友开展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
(四)实验室建设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中心)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和稳定工作。
2.加强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使该中心能够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并争取申报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3.积极推进内部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院级实验中心对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保证正常运作、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师生提供优秀服务。
4.制定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体系,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合格率达到95 %以上,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 %。
5.做好仪器设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5 %以上。
6.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核定实验技术岗位需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与设备维护及科研服务等工作考核标准,实施年度量化考核。
7.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管理工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科研及教学实验室100 %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实验室安全自查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评教,积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项目每年保持20 %的更新率;承担 1项校级及以上的实验教研、教改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写或出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讲义)1部;发表实验技术及设备管理类的论文不少于1篇。
9.坚持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合理制定教学实验中心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实验室结构优化及实验室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以及征求校友的意见等,构建 5个行业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主要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的项目库,项目总量不低于50项,以支撑本科生毕业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研发工作。
2.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科研教研经费稳中求进,在任期内实际到校总经费数不少于370万元,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单位的纵向立项经费必须占实际到校总经费数的60 %以上。
3.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在任期内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达到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1项(含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请,但第一专利权人必须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东莞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政府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材料20份;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5项。
4.建设好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珠三角产业生态研究中心,确保通过验收评估。力争新建广东省新型智库1个,加入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战略联盟;建设好东莞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院,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研究中心2个以上,直接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行业。
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科学咨询、调查研究等,在任期内累计培训不少于300人次的科技人员;配合东莞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组建1个行业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行省部级以上学术活动或学科工作会议不少于2次。
6.积极推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在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建立校外科技产业基地或示范基地,在任期内实现1项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1.开拓与新增不少于5个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对口院系的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科研等领域数量与质量上的稳步增长。
2.开展与法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增设院层面与国(境)外对口院系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或学生交流项目5项,本单位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
3.以各种形式派遣教师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相关学术培训(包括教师出国进修),累计派出人次能够达到本单位师资总人数的5%以上。
4.以各种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科研。邀请本领域的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累计不少于10人次,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5.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争取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6.积极配合学校合作办学事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在本单位学习或实习,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保持增长。
7.在版权转让的前提下,引进1部国(境)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七)党建思政与学生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健全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周 次,决策有制度、班子有讨论、议事有规则、会议有纪要、会后有决议、运转有效果。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
4.加强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要安排专人联系,重点培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5.基层党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注重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师职务(职称),需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设计,落实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强化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学生终身发展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巩固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到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深造、就职。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扎根军旅。
7.依托院系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时间、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搭建平台。
8.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服务中加强引导,特别关注努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每个学生与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至少谈心1次。
9.营造和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刻苦专研的学习风气、崇尚真理的学术风气、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互帮互助的合作分期。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八)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承担和落实好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2.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要求对本单位的中层党政领导进行群众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3.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等对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事项决定的重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公正、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
5.全面履行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责任制,保证不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
(九)特色项目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的产学实验班
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汇富集团成立产学实验班。产学班是一个在产学合作模式下成立的班级,对于该班学生的培养,采取的是2.5+1+0.5的模式。即2年半时间在学校学习,(其中一学期在国外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实习,最后半年完成毕业论文以及就业。该班从2015级开始招生,学生规模30人,实行小班教学、校企双导师,具有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的特点。
2.举办工商模拟市场,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工商模拟市场主办方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致力于打造一个莞工学子实践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素质,激活创新潜能,孵化创业团队的学生自主自办自管的平台。在“知行合一,放飞梦想”这一主题的凝聚下,逐渐展示出“学术工模、爱心工模、创意工模、文化工模”的四大特色。
(1)学术工模:体现工模的学术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指导创业实践,完成模拟市场的创业计划、人员组合、市场调查、经营销售、创业总结等程序。
(2)爱心工模:开展爱心工模公益活动,在工模开幕式现场为在校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工模助学基金;设置爱心工模经营专场;专门预留爱心摊位,提供校内外爱心组织的申请。
(3)创意工模:积极鼓励在校生发挥创新才能,制造原创产品在工商模拟市场上展示和售卖,并进行创意营销;鼓励经营单位开展线上营销,参考美团网等团购网方式,学生经营单位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提供团购优惠,吸引消费者组团消费;举办其他创意活动。
(4)文化工模:打造学生社区年度大型嘉年华;设置特殊才艺展区;举办工模影视比赛;在此基础上,组建专业视频拍摄队伍,打造有特色有创意的工模DV;助力社区文化建设。
3.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创首个全英教学的国际班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国际学院共同成立了国际商管系,并以国际商管系为依托,从16级新生中选拔英语比较好的学生成立了学校首个全英教学的国际班(金融管理方向)和“4+1”国际班。金融管理国际班试行“一口进,多口出”的原则,即学生从一个口进入到国际班,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2+2或者3+1等模式对接国外名校的合作项目。“4+1”国际班是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学生4年在我校读,最后一年在新墨西哥大学读,毕业后获得东莞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及新墨西哥大学的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