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为共同愿景,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博士48人,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4人,另外引进双聘院士2人。
学科建设
机械工程学科是东莞理工学院最早建设的学科之一,是学校首批校级一级重点学科、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获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本学科依托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以3C产品、装备制造、五金模具、电子产品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为切入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确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制造系统集成与智能优化等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2017年7月被学校获推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点项目申报。
在学科平台方面,本学科已建成3个省部级公共技术平台、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先进机械(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广东省重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省内一本招生专业、广东省首批参加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2.课程建设
学院各专业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并每年修订课程方案,使教学内容能反映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设有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实训场地总占地面积6456平方米。学院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加大了各实验的软硬件的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6.4%以上,实验开出率100%。
学院建成广东省极端环境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制造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德精密制造中心(国际合作平台)、东莞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工程实验教育中心,29个(教学)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3456平方米,现有实验仪器设备(含电脑办公家具等资产)共约2841台/件,总价值约3631万元。学院仪器设备品种齐全,品质精良,完全满足全院目前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
工程训练中心现有车工教学区、钳工教学区、数控车教学区、数控铣教学区、焊接教学区、激光加工教学区、电加工教学区、塑料成型教学区、锻压教学区、铣刨磨教学区、冲压教学区等11个教学区,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含教学管理用房等),教学区面积达2856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含电脑办公家具等资产)980台套,总价值约1600万元。能满足全校金工实习教学需求。
4.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充分利用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前沿技术探索,目前已在东莞市50余家制造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5.教学改革
在“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以培养适合东莞制造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遵循“面向工程,重实践、重应用”的原则,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模式向以素质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转变。
学院近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教研课题50余项(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项),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机械设计基础》获批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基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材料成型特色专业及其核心课程群的构建》和《基于威客模式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批广东省综合类教改立项建设;机械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共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
(三)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各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建设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东莞制造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产教融合,建立面向东莞制造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大面积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学生创新能力排在学校前列。近三年共250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的47项科研项目,近50人次学生参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机电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并有3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270人次主持或参与各级创新创业项目80项,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特别是学生成立了梦创未来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等3 家创业公司;智能并联机械手创新团队和微型数控装备创新团队获得2015年天安数码城杯“赢在东莞”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并分别获得30万元和20万元奖金;2014年杨振宁奖学金中获得3项,2015年获得2项,2016年2名学生获得该奖学金。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在学科成果方面,近5年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总经费4590.73万元;出版著作、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83篇,其中SCI、EI收录93篇;申请发明专利32件,其中已授权2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5件;先后获得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十分注重班子建设和制度化建设,努力把班子建设成团结、奉献、廉洁、高效的优秀管理团队,不断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院务公开、党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监督学院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职工民主权益;依靠院学术委员会管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密切联系实际,围绕学院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2017年我院党总支教工支部被确立为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学院遇到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从国家、省、市政府战略看, “中国制造2025”、 “广东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东莞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从区域发展看,制造业是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成功经验之一,更是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经济继续繁荣发展的根本。省委、省政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启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在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专业镇街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行业需求来看,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东莞是国际制造业名城,有数量庞大的3C产品、五金模具、智能装备等相关企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倍增计划都需要一支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双师型” 教师队伍中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机电行业专业群任务十分繁重。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来自社会不良风气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带来的挑战,有学分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有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带来的挑战等。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从学院自身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队伍建设为关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优势,重点推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使学院的综合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总体规划精神,按照“夯实基础,办出特色”的工作思路,继续开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统筹考虑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关系,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院办学实力与水平。
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院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弘扬“学而知不足”的校训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协调、积极向上的和谐环境,继续保持和增强学院的凝聚力,为学院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发展机遇,实现学院快速和谐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一切从学院实际出发,统筹考虑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学院与学科、学院学科与个人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始终把教师的发展纳入学院的整体规划,努力使个人前途与学院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努力创造广大教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使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重视青年教师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促进学院的和谐发展。
2.完善学院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质量
根据学校相关政策,结合学院实际,继续建立和完善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和学生工作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集体领导、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保证学院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3.党建保障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完成 “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加强学院领导班子思想和作风建设,增强团结,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支部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学科专业建设
以凝炼方向、强化团队为基本思路,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研究方向。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后备人选的培养工作,形成科学稳定的研究团队和学科梯队。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专业建设,找准专业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加强省重点专业建设,重点培养建设与学科相匹配的优势专业。
重点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学科领域包括: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装备与机电控制、增材制造与新材料技术、制造系统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2.师资队伍建设
以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使学院的师资数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引进优秀学科带头人以及中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到2020年,我院在校学生将稳定在2500人规模,根据实际,力争将生师比达到25:1,按此计算,2020年专任教师总数为100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另已引进双聘院士2人,杰出青年柔性1人,领军人才4人,学科骨干人才3人,十三五期间急需全职引进40名教师,高水平人才10人。
3.人才培养与教学
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工科建设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管理,努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其它专业的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和教研教改,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水平。
到2020年,争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1个校级教学成果奖;争取新增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2项校级、1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要按期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并通过教育部验收。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培育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项目的立项,到2020年新组建5-8个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参与人数达300人以上;获省级以上奖励10项以上。
4.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
结合学校出台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奖励政策等措施,充分调动学院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凝炼和调整重点研究方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20年,结合两位院士团队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本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争取立项国家级项目不少于15项、省部级项目不少于30项、横向课题不少于50项。
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服务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不少于10项。
5.党建思政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和党支部建设,增强凝聚力。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开展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建立党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党的工作制度化和党的活动经常化,同时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四、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全职引进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在任期内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全职引进20名教师;在任期结束后,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5 %,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70 %。另外,可以全职引进10名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的专职实验人员。
2.本单位“双结构型”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 %,定期来校讲学、教学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根据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研发的需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们一起组建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柔性引进或全职引进2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明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等。
4.力争设立机械工程学科的“珠江学者”岗位,并在任期内聘请到该岗位的专家学者。
5.继续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到与从事学科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访问,在任期内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参与相关的进修、培训、访问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项目的工作或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这类型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70 %。
6.具有完善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认真执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离退休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
7.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授治学”精神,真正发挥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维护诚信氛围,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环境。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根据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确定:
1.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机械工程,下设4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制造系统集成与智能优化等四个研究方向(属于省优势重点学科研究方向)
2.本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76 %,争取通过建设,形成一支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完成学科团队建设目标,使其达到每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教授3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80 %。
3.按照计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升整体学科实力。
4.顺利通过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验收,争取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依据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议学校在任期内安排10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本学院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工作
1.定位和目标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至少与东莞市或珠江三角洲区域的10家相关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1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建共识和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在学院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组建学院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报送教务处备案。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本单位教学一线人员不少于90%参加;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其他中层干部、专业(课程群)负责人以及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
2.教学建设与运行: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有不少于10人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不少于10天到合作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1名省级教学名师。
(2)落实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的相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中至少有50%以上的相关产业高层次企事业单位人员加盟,每个学年度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完成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
(3)建立学院网络本科教学平台,超过50%的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争取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每个专业开设有3门及以上的直接结合东莞产业的特色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1门的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1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通信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新增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2项校级、1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要按期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并通过教育部验收。
(5)完成现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新增申报并建设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建1个实验室和不少于5个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分≥ 10学分;实验室100%向学生开放,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100%,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 90 %;毕业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 80 %。
(6)编写或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争取新增1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均每专业出版1部自编教材。
(7)教授和副教授10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所有参与本科生教育的教师每教学周都必须安排至少2小时的时间为大学生答疑或与大学生们共同研讨问题,专任教师中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或班主任,或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70%。
(8)学院承担有1个以上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人数占比80 %以上,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与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发表文艺作品等人数之和占比≥ 15%;获取教务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 20%。
3.教学管理与质量
制定有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档案齐全,网上可查。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建立院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环节,并经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本科生上课;学院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教师教学竞赛,至少开设2门教学优秀示范课程;及时提交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以改进教学。学生一次就业率≥ 8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 85%;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不低于3%。所有专业以良好以上等级通过学校评估,至少有2个专业形成有特色的、较为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争取院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推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研究生培养
继续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争取新增2个国(境)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在学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在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发表同时署名“东莞理工学院”的SCI/EI收录期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收入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争取获得2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的奖励或其他荣誉奖励。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抽查均达到“合格”,并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5.校友工作
加强校友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校友工作水平。加强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友名册等基本数据。做好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毕业班级校友工作联络员制度,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保持校友联络。完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校友工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例,宣传校友风采、校友活动、校友企业,为校友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培育合作项目,了解校友资源优势和需求,寻求合作指点,为母校和校友开展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
(四)实验室建设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中心)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和稳定工作。
2.加强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使该中心能够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并争取申报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3.积极推进内部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院级实验中心对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保证正常运作、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师生提供优秀服务。
4.制定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体系,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合格率达到90 %以上,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 %。
5.做好仪器设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5 %以上。
6.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核定实验技术岗位需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与设备维护及科研服务等工作考核标准,实施年度量化考核。
7.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管理工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科研及教学实验室100 %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实验室安全自查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评教,积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项目每年保持20 %的更新率;承担 项校级及以上的实验教研、教改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写或出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讲义)4部;发表实验技术及设备管理类的论文不少于8篇。
9.坚持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合理制定教学实验中心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实验室结构优化及实验室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以及征求校友的意见等,构建3个行业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主要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的项目库,项目总量不低于60项,以支撑本科生毕业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研发工作。
2.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科研教研经费稳中求进,在任期内实际到校总经费数不少于2714万元,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单位的纵向立项经费必须占实际到校总经费数的60%以上。
3.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在任期内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达到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70项(含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请,但第一专利权人必须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东莞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政府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材料3份;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3项。
4.建设好已有的省、部、厅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基地,确保通过验收评估。力争新建1个省部厅级或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自动化等实验基地(中心)3个以上,直接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行业。
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科学咨询、调查研究等,在任期内累计培训不少于80人次的科技人员;配合东莞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组建2个行业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行省部级以上学术活动或学科工作会议不少于1次。
6.积极推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在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建立校外科技产业基地或示范基地,在任期内实现3项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1.开拓与新增不少于2个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对口院系的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科研等领域数量与质量上的稳步增长。
2.开展与法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增设院层面与国(境)外对口院系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或学生交流项目1-2项,本单位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 %左右。
3.以各种形式派遣教师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相关学术培训(包括教师出国进修),累计派出人次能够达到本单位师资总人数的50 %以上。
4.以各种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科研。邀请本领域的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累计不少于8人次,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5.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争取2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6.积极配合学校合作办学事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在本单位学习或实习,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保持增长。
7.在版权转让的前提下,引进2部国(境)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七)党建思政与学生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健全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两周1次,决策有制度、班子有讨论、议事有规则、会议有纪要、会后有决议、运转有效果。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
4.加强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要安排专人联系,重点培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5.基层党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注重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师职务(职称),需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设计,落实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强化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学生终身发展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巩固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到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深造、就职。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扎根军旅。
7.依托院系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时间、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搭建平台。
8.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服务中加强引导,特别关注努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每个学生与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至少谈心一次。
9.营造和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刻苦专研的学习风气、崇尚真理的学术风气、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互帮互助的合作分期。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八)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承担和落实好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2.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要求对本单位的中层党政领导进行群众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3.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等对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事项决定的重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公正、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
5.全面履行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责任制,保证不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
(九)特色项目
1.机械工程学科确立重点建设以中国科学院陈和生院士为核心、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组建的中子散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高精尖装备的研发;以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为核心的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2.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专业建设;
3.重点建设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4.精心准备,全力以赴,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7年9月顺利通过广东省首批IEET工程教育认证;
5.构建“特色产业学院+广东省协同育人基地+伟易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特色鲜明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6.建立健全课外科技活功驱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积极实施三个一里计划;
7.加强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