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为共同愿景,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35人,博士72人。
(一)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首次招生年份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2002年 |
通信工程 | 工学 | 2002年 |
光电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2003年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2011年 |
自动化 | 工学 | 2013年 |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经过多年的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已建设成国家特色专业,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通信专业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与中兴通讯、西门子等企业开展教育合作,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建设
目前,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除专业能力之外,劳动者在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以培养这种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学习,这些综合性的学习往往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内容,包含技术、社会甚至环境等与工作过程相关的方方面面。现有课程内容常年缺少更新,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轨。
3.实验室建设
学院建有“东莞理工学院-龙昌数码科技”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莞理工-日本电产”和“东莞理工-中兴通讯”2个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和“移动通信”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兴通讯共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室,与西门子共建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实验室,现设有7个实验教学中心、5个大学生创新中心。近5年来,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等各种学科专业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100多项。
4.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与专业龙头企业建立了4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各种实习,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教学改革
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改工作,对教师的教改立项,教改论文给予服务工作量的奖励。并且在职称评聘中对教改论文设定硬性要求,对教改项目给予加分奖励。教师在教改论文,教改项目甚至教学名师奖方面都有成果,但是在具体落实到教学方面,改革创新较少。
(三)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学生服务面向不清,职业规划模糊,职业适应性不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毕业生知识能力与产业界需求脱节。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就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低),企业找不到急需的人才,企业需要对就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学生就业后头两年频繁跳槽。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经过近年的建设,学院师资队伍总体态势良好,学历学位层次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高层次人才较少。科研成果较少、有成果的人少。将自身的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度低。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学院党总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团95周年等重大纪念日,以专题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为活动载体,在师生中进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如火如荼,省市在经费、土地、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学院可以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引进高水平师资,购置实验设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产出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水平。面临的挑战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期五年,现已过去两年,时间紧,任务重。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机制创新,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发展思路
1.领导班子建设
(1)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一把手团结协作,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且相互补位,共同创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的好班子。
(2)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的作用,对学院重大问题,按照《东莞理工学院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其他有关规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并保证院务工作透明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2.组织架构建设
(1)组建学院理事会。至少与本区域6家相关龙头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1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2)组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
(3)组建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中至少有一半来自相关产业,共同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
(4)按专业和教学系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设置专业(课程群)负责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3.师资队伍建设
(1)结合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单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2)全职引进优秀青年博士,重点引进符合学校学科骨干条件的教师。
(3)柔性引进产业精英。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兼职聘请具备专业应用知识、创业知识、研发能力的科技人员,构建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校开展讲座、参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与校内教师共组教学科研团队。
(4)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带动,通过实施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结合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骨干;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访问、到企事业单位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5)营造平等竞争、开放高效的人才队伍形成环境,创造良好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环境,努力作到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
4.制度建设
(1)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2)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风教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3)以绩效分配、岗位聘任、个人考核为抓手,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分配机制,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4)以获得副教授评审权为契机,通过深化职称评审推荐改革,营造公平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科科研水平。
5.专业建设
(1)以审核评估、工程认证为抓手,实现以评促建,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工程认证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2)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凝练专业特色,构建与区域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推行OBE模式的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群和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完善基础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性课程中推广采用大作业、阶段性考试来夯实专业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室开放;在专业课程推广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指导和考核方式,以突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5)鼓励教师增开选修课,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和专业适应能力;
(6)各专业要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设系列特色课程,逐步凝练自身专业特色。
(7)以国家、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为契机,加大对创新实验室的支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
(8)发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对本科教学的支撑,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总结形成工程案例用于教学。
6.实验室建设
(1)加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实验室良好运行,计划的实验能全部开出,发挥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实施工作量量化考核。
(3)做好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优化及实验室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学实验设备的投入,确保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逐步推进贵重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逐步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4)鼓励开发综合性项目、工程案例以及新的实验内容,扩编实验讲义;
(5)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7.学科科研建设
(1)以硕士点申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智能制造的大方向,明确学院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2)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一起组建研究团队;
(3)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和重点企业的联系,开展全面、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与合作,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争取纵向科研经费的大幅增长,尤其是国家级项目数量和层次的提升;
(4)加强与本区域企业的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扩展为地方服务的内容与空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加快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
(5)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从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鼓励教师提高各类项目、论文、专利等成果的质量,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实现省级科技奖励的突破。
(6)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培育科研成果,组织团队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搭建科研平台,申报各级重点学科,确保通过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验收,将电子科学与技术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8.质量监控
(1)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本科教学研讨会、教师学生座谈会等,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制定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加强“教”、“管”、“学”三支队伍建设,建立院系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
(2)教授和副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采取重点跟踪督导的形式落实院系领导、青年教师听课制;组织教师教学竞赛,开设教学优秀示范课程,通过集体观摩指导促进教学工作;
(3)加强对课堂教学、教材选用、试卷命题及分析、实习实验、考场纪律等关键环节的督查;
(4)按学校要求组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期中教学检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形成科学完善、执行有力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每学年形成学院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三)、发展目标
1.设置调整专业规划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东莞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十三五”期间,拟新申报建设的新专业有: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集成电路与系统,专业数量从目前的5个发展到7个。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十三五”期间,实现现有5个专业全部与龙头企业或区域优势企业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争取获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3.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加大知识体系的调整与交叉融合;按照厚基础、强实践、宽方向的原则,优化调整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优化理论教学体系;设置综合性的项目驱动教学,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所有专业的培养计划都符合工程认证的基本要求。
4.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要注重内涵建设,凝练自身特色。总结电子国家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通信的国家专业综合改革和省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的建设中。“十三五”期间,通信工程专业要按期通过国家专业综合改革的验收、省特色专业的验收;电子和通信专业要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自动化、光电专业中新建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专业1个。
5.教学平台和实验条件建设
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尤其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包括引入慕课、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视频课程,建立学院本科教学网络平台等。“十三五”期间,建成虚拟仿真实验室,覆盖所有专业;争取建设自动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突破,新建1个以上的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6.课程建设
加大课程建设投入,鼓励教师以综合性的项目来带动课程教学。“十三五”期间,所有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都开发了综合性的项目或案例用于课程教学;每个专业开设3门以上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特色课程、1门以上的双语教学课程。
7.教材建设
紧密围绕学校打造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目标,开展教材建设。“十三五”期间,开发出版智能制造相关的新教材10部以上。规范学生教材的选用,原则上学生选用的教材更新周期不小于3年。
8.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学科科研建设的需要,加大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十三五”期间,引进杰出人才、领军人才15人以上,优秀青年博士3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5%以上,具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9.学科科研建设
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开展学科建设,组建科研团队,凝练学科方向,积累科研平台、重大项目、高水平论文、专利、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成果,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开拓新的学科方向,为下一步争取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申报打下基础。
10.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明晰政治责任要求,推动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深入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以加强党建带动二级分工会、团总支和学生会建设。
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开展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在教材选用、课堂教学、网络传播、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学生工作等业务工作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注重发展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入党,认真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党员的政治素质。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全职引进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全职引进人才3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5%,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55%。另外,可以全职引进10名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的专职实验人员。
2.本单位“双结构型”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0%,定期来校讲学、教学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根据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研发的需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们一起组建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柔性引进或全职引进5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明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等。
4.力争设立1个相关学科的“珠江学者”岗位,并在“十三五”期间聘请到该岗位的专家学者。
5.继续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到与从事学科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访问,在“十三五”期间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参与相关的进修、培训、访问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项目的工作或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这类型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80%。
6.具有完善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认真执行教职工绩效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离退休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
7.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授治学”精神,真正发挥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维护诚信氛围,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环境。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根据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确定:
1.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3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智能传感器
(2)电子技术
(3)嵌入式系统
2.建设二级学科名称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下设3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无线射频技术
(2)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3)移动通信与物联网
3.建设二级学科名称为光学工程,下设5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生物医学光学
(2)光电材料
(3)先进激光制造技术
(4)太赫兹技术
(5)微纳光子学及器件
4.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下设4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4)智能制造
5.本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73%,争取通过建设,形成一支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完成学科团队建设目标,使其达到每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教授 2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85%。
6.按照计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或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升整体学科实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把光电信息工程学科建设成为校二级重点学科及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7.依据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议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安排10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本学院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工作
1.定位和目标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至少与东莞市或珠江三角洲区域的 家相关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 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建共识和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在学院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组建学院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报送教务处备案。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本单位教学一线人员不少于90%参加;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其他中层干部、专业(课程群)负责人以及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
2.教学建设与运行: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有不少于10人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不少于10天到合作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2)落实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的相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中至少有50%以上的相关产业高层次企事业单位人员加盟,每个学年度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完成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
(3)建立学院网络本科教学平台,超过50%的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争取新增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每个专业开设有 门及以上的直接结合东莞产业的特色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2门的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1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通信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新增2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4项校级、2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要按期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并通过教育部验收。
(5)完成现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新增申报并建设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建1个实验室和不少于4个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分≥10学分;实验室100%向学生开放,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100%,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 90%;毕业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50%。
(6)编写或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争取新增 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均每专业出版1部自编教材。
(7)教授和副教授10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所有参与本科生教育的教师每教学周都必须安排至少2小时的时间为大学生答疑或与大学生们共同研讨问题,专任教师中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或班主任,或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10%。
(8)学院承担有1个以上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人数占比80%以上,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与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发表文艺作品等人数之和占比≥15%;获取教务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15%。
3.教学管理与质量
制定有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档案齐全,网上可查。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建立院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环节,并经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本科生上课;学院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教师教学竞赛,至少开设2门教学优秀示范课程;及时提交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以改进教学。学生一次就业率≥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85%;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不低于6%。所有专业以良好以上等级通过学校评估,至少有4个专业形成有特色的、较为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争取院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推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研究生培养
继续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争取新增2个国(境)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在学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在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发表同时署名“东莞理工学院”的EI收录期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收入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争取获得2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的奖励或其他荣誉奖励。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抽查均达到“合格”,并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5.校友工作
加强校友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校友工作水平。加强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友名册等基本数据。做好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毕业班级校友工作联络员制度,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保持校友联络。完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校友工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例,宣传校友风采、校友活动、校友企业,为校友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培育合作项目,了解校友资源优势和需求,寻求合作指点,为母校和校友开展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
(四)实验室建设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中心)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和稳定工作。
2.加强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使该中心能够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并争取申报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3.积极推进内部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院级实验中心对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保证正常运作、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师生提供优秀服务。
4.制定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体系,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
5.做好仪器设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5%以上。
6.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核定实验技术岗位需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与设备维护及科研服务等工作考核标准,实施年度量化考核。
7.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管理工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科研及教学实验室100%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实验室安全自查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评教,积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项目每年保持10%的更新率;承担 10项校级及以上的实验教研、教改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写或出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讲义)20部;发表实验技术及设备管理类的论文不少于10篇。
9.坚持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合理制定教学实验中心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实验室结构优化及实验室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以及征求校友的意见等,构建2个行业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主要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的项目库,项目总量不低于100项,以支撑本科生毕业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研发工作。
2.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科研教研经费稳中求进,在“十三五”期间实际到校总经费数不少于5000万元,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单位的纵向立项经费必须占实际到校总经费数的60%以上。
3.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在“十三五”期间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达到8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60项(含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请,但第一专利权人必须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东莞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政府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材料8份;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4项。
4.建设好已有的省、部、厅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基地,确保通过验收评估。力争新建 个省部厅级或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自动化等实验基地(中心)1个以上,直接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行业。
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科学咨询、调查研究等,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的科技人员;配合东莞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组建2个行业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行省部级以上学术活动或学科工作会议不少于1次。
6.积极推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在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建立校外科技产业基地或示范基地,在“十三五”期间实现1项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1.开拓与新增不少于2个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对口院系的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科研等领域数量与质量上的稳步增长。
2.开展与法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增设院层面与国(境)外对口院系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或学生交流项目2项,本单位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左右。
3.以各种形式派遣教师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相关学术培训(包括教师出国进修),累计派出人次能够达到本单位师资总人数的20%以上。
4.以各种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科研。邀请本领域的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累计不少于8次,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5.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争取1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6.积极配合学校合作办学事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在本单位学习或实习,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保持增长。
7.在版权转让的前提下,引进2部国(境)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七)党建思政与学生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健全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周 次,决策有制度、班子有讨论、议事有规则、会议有纪要、会后有决议、运转有效果。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
4.加强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要安排专人联系,重点培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5.基层党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注重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师职务(职称),需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设计,落实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强化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学生终身发展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巩固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到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深造、就职。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扎根军旅。
7.依托院系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时间、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搭建平台。
8.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服务中加强引导,特别关注努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每个学生与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至少谈心一次。
9.营造和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刻苦专研的学习风气、崇尚真理的学术风气、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互帮互助的合作分期。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八)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承担和落实好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2.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要求对本单位的中层党政领导进行群众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3.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等对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事项决定的重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公正、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
5.全面履行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责任制,保证不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