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卓越的创新教育和实践造福社会为共同愿景,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根据学校“十三五”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有基础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博士53人。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56人。
学科建设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办学定位以《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2013—2020年)》为指导,培养与东莞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适应度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构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主动对接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需要,实施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构建有职业特色和行业、地域特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
1.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目前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软件工程还开设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以在工业企业、IT企业、研究院所从事信息管理系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应用、智能电子设备、机器人控制、物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或从事数据、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计算机的专门人才,设置企业信息化、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特色生软硬件并重和专业交叉,未来发展规划是将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工程进一步做实,使分流到这两个领域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0%,同时开发智能制造课程群,建设智能制造专业方向,培养一批东莞地区智能制造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
2.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广东及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行业竞争能力的多层次软件工程实用人才。学生须掌握软件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国内外软件工业界基本的软件开发设计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方法,能熟练使用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本专业设置有嵌入式系统和软件测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硬件产业机构、金融、管理机关承担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
3.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管理、网络设备研发、大数据系统设计、移动互联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主要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融合创新技术联合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实验和实训,课程体系具有华为技术特色。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物流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开办时间 | 在校生数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2002 | 851人 |
软件工程 | 工学 | 2003 | 656人 |
网络工程 | 工学 | 2014 | 349人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2008 | 220人 |
软件工程卓越班 | 工学 | 2011 | 131人 |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6级本科生招生情况
专业名称 | 录取人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40 | 545.79 | 511 | 514.92 |
软件工程 | 180 | 537 | 516 | 519.69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8(市内) 25(市外) | 508(市内) 514(市外) | 489(市内) 497(市外) | 498.75(市内) 502.88(市外) |
网络工程 | 30(市内) 128(市外) | 504(市内) 509(市外) | 487(市内) 494(市外) | 493.07(市内) 499.61(市外) |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秉承软件与硬件并重、强化数学基础、开拓IT技术新方向的理念,目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四个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还开设有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班。为适应IT技术的变化,学院四个专业均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下面简要介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开设的专业方向。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以在工业企业、IT企业、研究院所从事信息管理系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应用、智能电子设备、机器人控制、物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或从事数据、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的计算机的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设置有企业信息化、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方向。
(2)软件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广东及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行业竞争能力的多层次软件工程实用人才。本专业设置有嵌入式系统和软件测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工业企业、研究部门、计算机软、硬件产业机构、金融、管理机关承担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
(3)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从事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系统集成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管理、网络设备研发、大数据系统设计、移动互联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主要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融合创新技术联合实验教学中心进行实验和实训,课程体系具有华为技术特色。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接受科学研究与软件开发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物流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的四个专业都逐步开始进行基于OBE教学理念的改革,在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和行业研讨的基础上,2015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地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
2.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落实专业培养的关键。本学年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共开设147门课程(按课程代码统计),其中限选、任选类选修课程51门,选修课比例约33%。
学年度 | 课程门数 | 限选课程门数 | 任选课程门数 | |||||
2015-2016 | 147 | 28 | 23 | |||||
在去年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本学年度学院进一步要求各课程群进行优质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和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情况,目前学院有以下优质课程。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5-2016学年优质课程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类型 | 级别 |
1 |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 | 精品课程 | 省部级 |
2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精品资源公开课 | 省部级 |
3 | C语言程序设计 | 重点课程 | 校级 |
(1)注:、类型是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
(2)级别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
(3)状态分为:本学年立项、本学年结题、往年在建
本学年度,应用数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立项,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这样,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拥有了三个省级课程团队,分别是硬件类课程团队、基础编程类课程团队、应用数学课程团队。
在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继续采用软酷智慧教学平台,支持《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EE应用开发》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发布、课件制作、在线学习与评价、教学过程跟踪等教学活动,努力提升编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3.实验室建设
学院目前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广东省无线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高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东莞市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嵌入式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布线与网络安全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MM(Mobile Market)实验室、数学实验室、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数据交换中心)、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莞市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复杂网络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无线传感器网络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华为网络学院、微软技术实践中心、IBM教育学院(IBM大数据处理与商业智能分析协同创新中心)、SAP/金蝶校企合作实验室、东莞理工智汇谷创新创业实验室。
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占地总面积10832平方米,拥有PC机1200多台、IBM小型机2台、Sun小型机2台、小型超级计算平台1套、食品溯源物联网实训系统1套、ARM嵌入式教科研平台80多套、物联网教学平台40多套,华为基础网络实训模块套件,华为HCDP认证实训模块套件,华为云存储实训模块套件,金蝶K/3 ERP软件等。
4.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主要面向学院4个专业,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学生课外兴趣开发,工程认证等培训,使用率接近100%,受益学生达2000人以上。
实验室总面积5341m2,包括专业实验室13个,实习实训实验室4个,公共基础实验中心1个。
实验场所代码 | 实验场所名称 | 性质 | 共建情况 | 使用面积(m2) |
140101 | 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02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256 |
140103 |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384 |
140104 | 数据交换中心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00 |
140105 | 软件工程实训中心 | 专业实验室 | 否 | 256 |
140106 | 企业信息化实训中心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07 | 网络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384 |
140108 | 电子商务实训中心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09 | 数学建模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10 | 数学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11 | 卓越班专用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12 | 移动MM创新实验室 | 实习场所 | 是 | 128 |
140113 | 东邮校企合作实验室 | 实习场所 | 是 | 128 |
140114 | 物联网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否 | 128 |
140115 | ACM竞赛实验室 | 实习场所 | 否 | 80 |
140116 | 华为网络学院 | 专业实验室 | 是 | 355 |
140201 | 计算机应用实验中心 | 基础实验室 | 否 | 2214 |
140202 | 智汇谷产业学院项目开发室 | 实习场所 | 是 | 160 |
实验室各类设备总值18994167.00元,其中2016学年度设备采购金额3650534.00元。自2003年以来各年度投入金额如图:1,累积投入金额如图:2。
5.教学改革
本学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情况。
(1)基于OBE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采用模块化方法按照一条主线思路、三个方向、一条辅线+多组模块模式,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实施因材施教。软件工程专业提出2条分别以"C/C++"、"JAVA"为核心语言的课程学习路线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通过“系统类课程改革”、“编程类课程改革”等创新举措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度,梳理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为模块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2)革新课程教学方法,夯实专业基础
突破国家计算机教指委建议的束缚,根据生源基础特点,增加《程序设计基础》等核心课程的学时数,消除老师赶进度、学生反映太快问题;其次,采用“项目驱动”、“阶梯递进”、“模仿与提高” 的“组合拳”方法进行教学,弱化语法与知识,强调学生编程思想训练,解决多年来学生整体编程能力弱的问题;第三,实施“考试改革”,取消选择、填空等题型,重点考察程序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增加机考环节,迫使学生动手设计程序、编写代码、调试程序,强化编程能力训练,效果好,课程考核优良率达到60%。
(3)以赛促学,找回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本学年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派出160多人次参加各类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参赛人数比前一学年度多出2倍,获奖50多项,获奖人数到70多人,赛事涉及机器人、物联网、程序涉及、ACM、数学建模、移动互联应用开发,通过参数和竞赛获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4)实施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培养,整体上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个专业导师,对学生人格、学业、科技创新、职业规划进行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学生获得项目锻炼和项目指导机会,教师获得科研助手,2013级95%学生安排了专业导师,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肯定,大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使自身专业能力收到较好的训练。
(5)将校企联合实训环节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能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专业技能
聘请知名龙头企业项目经理、资深工程师来学校,按照企业项目研发流程、规范,将学生划分项目小组,集中6-8周时间,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校企联合实训模式推广到计科、软工、网工、信科专业,效果好,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肯定。
(6)取得的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在2015级计科、软工、网工、信科推广应用“阶梯递进”教学成果, 效果好,解决了长期以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整体编程能力薄弱的问题,并在全校机械设计、建筑、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我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课程的合格率,合格从20%提高到45%。
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措施
本学年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派出180多人次参加各类国家、省级学科竞赛,获奖人数达到110多人,获奖比例大幅提高,很多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重新获得了兴趣和信心,以赛促学方法已经推广到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所有专业。
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培养,受到学生广泛欢迎,一批由学生完成的成果涌现出来,学生专业能力整体上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已经全面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2013级学生中推广。
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针对我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不足,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对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案进行修改,制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培养方案,制定出新的课程体系,编写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推动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基于2014-2015学年度的改革成果,2015-2016学年继续试行《高等数学》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
(三)人才培养质量
(包括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毕业生简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每年培养本科生4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4-6人(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2人(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2010年我校获批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6月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本学科被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学科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信息与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软件工程专业)。
优秀毕业生代表有:
林钦标,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现任深圳云泽柏贸易有限公司的CEO。
麦锡标,2008年软件工程毕业,现任长安镇投资审核中心综合股股长。
尹瑞萍(尹欣欣),2005年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毕业后在东莞广播电视台工作,先后从事播出、录制、采访、编审、直播和文稿等工作,现任总编一职。曾获得过“全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证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导演、演员特训”证书、“台长嘉奖令”和“广播新闻专业助理编辑”职称等多项荣誉。此外,于2011年开创了“巨东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让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转让机制,明确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方式,鼓励以技术入股、风险共担的方式进行成果孵化,建立学校股权退出机制。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建立紧密联系,规范化专利的估价、融资和交易流程,促进技术研究成果的批量化市场转化。
(五)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现有教师党员59人,其中退休党员 1人。学院目前班级总数 57个,学生人数 2484人,在校学生党员 33人, 98名入党积极分子。学院网站设置党建专栏,有微信公众号1个,党员服务站1个。目前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如下:
1、发挥党总支的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学院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院系调整后学院领导班子迅速进入角色,明确分工,团结一致,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领导班子的沟通,确保贯彻执行学校的政策和决定,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核心作用。
2、 加强党总支的组织建设,完善党支部的组织架构。
根据学院目前下辖4系1中心的结构,组建3个教工党支部,推选出年富力强的青年博士担任支部书记;学生支部根据专业和需要设置2个学生党支部。通过支部的设置,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
3、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
4、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党总支及各支部均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员的素养。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
学院领导班子带头自觉遵守党风廉政纪律,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
6、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宣传力度不够大。新媒体已渗透到我们高校师生群体,对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思想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总支的党建专栏和微信公众号宣传教育力量较弱,目前粉丝数和交互性有些滞后。支部微信群尽管提高了党建组织工作效率,增强了党员间互动,但是没有很好地调动党员积极参与教育。
(2)学校党建工作持续深化改革,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需要改变。随着基层党组织规范化管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严治党专项督查、党建“书记项目”实施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已然满足不了学校党建工作要求。深入宣传教育、规范建设和督促检查,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已成为总支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学院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总支和支部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3)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党总支每学期会不定时召开党员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但是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项目申报数量不多,相关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较少。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作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东莞一直处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尤其是随着国内人力成本提升、出口受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深入,东莞制造业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就一直处于严重的下滑趋势当中。在此严峻形势下,如何转变发展模式,彻底推进东莞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政府的最大挑战。
2014年初东莞市政府向外界通报全新出炉的“1号文件”——《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用10年时间,扭转东莞制造业位于“价值链中低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利润较低”等劣势局面,力争到2025年,实现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的转变。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两者彼此之间的差距却非常巨大。“智造”除了强调在生产终端利用机器人等各类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员来避免传统制造受人力成本影响严重的问题外,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打通从生产、物流、流通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壁垒,从而为实现更高维度的资源优化提供信息支撑。为达到上述目标,亟需:
1.对接国际前沿,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术队伍,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学科,开展国际前沿的基础理论攻关,引领产业未来发展。
2.开展深入持续的国际前沿科研合作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良性的技术研发生态,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大幅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支撑产业快速提升。
3.推进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无线感知与高效传输、虚拟生产及数据挖掘等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确保其服务东莞产业升级发展的基本定位。
4.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开始得到全面的关注。国家以及部分传统制造强势地区也都纷纷将其升级为长期发展战略,并从人才、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强力的支持。然而,目前该产业的相关核心技术仍然受到国外钳制,危及产业健康发展与国家安全。因此,搭建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与学科队伍,开展深入、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共性技术攻关是该产业强盛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2015-2016学年,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展思路
质量为要,协调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的发展原则,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凝练新型特色学科专业群,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创造优势,确保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文化育人的协调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完善教学科研互促机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服务社会,开放发展。实施以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战略,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开放办学,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深化校企、校地、校校、校所多元合作,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机制,增强开放合作成效。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突出“人”的关键要素,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推教师成长发展,服务校友事业发展,使广大师生和校友成为学院和学校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实施引育并重的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战略,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成果转化为抓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共同努力,到2020年,学院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学位、社会服务、国际化方面将取得显著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构建全方位立体学生教育培养管理体系,专业评估和认证大面积覆盖现有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整体达到优良,人才培养水平达到学校和同行高度认可,建设一支规模中等、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各层次人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取得高质量成果,硕士学位点有新的增加,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达到广东省同类学科第3名。,参与国家和区域建设的能力与影响显著提高,形成若干个高水平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或示范,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并位于学校前列,率先建设研究型学院和一流学科。
四、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全职引进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按照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在任期内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全职引进20名教师;在任期结束后,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5%,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另外,可以全职引进5名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的专职实验人员。
2.本单位“双结构型”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 10%,定期来校讲学、教学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根据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类科技成果研发的需求,与校内专任教师们一起组建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3.柔性引进或全职引进10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明显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等。
4.力争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珠江学者”岗位,并在任期内聘请到该岗位的专家学者。
5.继续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鼓励教师到与从事学科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访问,在任期内所有专任教师都必须参与相关的进修、培训、访问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项目的工作或挂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参与这类型能力提升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70%。
6.具有完善的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建立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管理,认真执行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奖惩制度、离退休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
7.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教授治学”精神,真正发挥学术分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维护诚信氛围,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工作环境。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根据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经学院学术分委员会研究确定:
1.建设一级学科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四个学科研究方向或跨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计算机应用技术;(属于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2)网络与信息安全;
(3)人工智能
(4)虚拟现实
建设二级学科名称为计算数学,下设两个学科研究方向,名称为:
(1)数值优化方法与应用
(2)智能计算方法与应用
2.本学院学科团队现有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100%,争取通过建设,形成一支职称、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完成学科团队建设目标,使其达到每个学科研究方向有教授6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100%。
3.按照计划高质量完成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或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通过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提升整体学科实力,力争在任期内把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把光电信息工程学科建设成为校二级重点学科及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
4.顺利通过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验收,争取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5.依据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建议学校在任期内安排70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用于本学院学科建设。
(三)人才培养工作
1.定位和目标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至少与东莞市或珠江三角洲区域的5家相关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加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每年至少召开1次理事会会议,研讨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建共识和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在学院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组建学院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工作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教风、学风建设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报送教务处备案。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本科教学研讨会,本单位教学一线人员不少于70%参加;分管教学的中层干部以及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节;其他中层干部、专业(课程群)负责人以及教龄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节。
2.教学建设与运行:
(1)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教学团队有不少于10人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安排青年教师不少于30天到合作的龙头企业单位或重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2名省级教学名师。
(2)落实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成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的相关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中至少有50%以上的相关产业高层次企事业单位人员加盟,每个学年度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产业对现代知识体系的需求及专业建设相关问题;完成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检查验收。
(3)建立学院网络本科教学平台,超过50%的课程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争取新增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增2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每个专业开设有3门及以上的直接结合东莞产业的特色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1门的课程采用英语或双语教学。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2项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完成通信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新增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每个专业新增并完成3项校级、5项省级教改项目;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以上;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要按期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并通过教育部验收。
(5)完成现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新增申报并建设 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每个专业与合作企业或事业单位共建 1个实验室和不少于4个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分≥10学分;实验室100%向学生开放,各专业实验课开出率100%,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90%;毕业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的比例≥80%。
(6)编写或引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争取新增2 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平均每专业出版1部自编教材。
(7)教授和副教授100%以上为本科生上课,所有参与本科生教育的教师每教学周都必须安排至少2小时的时间为大学生答疑或与大学生们共同研讨问题,专任教师中担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或班主任,或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70%。
(8)学院承担有2个以上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人数占比20%以上,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校级及以上奖励人数与发表论文、技术发明、发表文艺作品等人数之和占比≥10%;获取教务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70%。
3.教学管理与质量
制定有并执行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档案齐全,网上可查。明确培养质量标准,建立院教学督导机制和队伍,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工作会议;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必须经过试讲环节,并经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本科生上课;学院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教师教学竞赛,至少开设3门教学优秀示范课程;及时提交学院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以改进教学。学生一次就业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95%;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不低于8%。所有专业以良好以上等级通过学校评估,至少有2个专业形成有特色的、较为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争取院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推进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研究生培养
继续加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争取新增2个国(境)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在学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次。在读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培养单位的要求发表同时署名“东莞理工学院”的SCI、EI收录期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收入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争取获得1项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的奖励或其他荣誉奖励。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抽查均达到“合格”,并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5.校友工作
加强校友工作,建立常态化机制,推进校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校友工作水平。加强校友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友名册等基本数据。做好校友联络工作,完善毕业班级校友工作联络员制度,通过各种信息载体保持校友联络。完善校友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校友工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挖掘优秀校友典型事例,宣传校友风采、校友活动、校友企业,为校友发展提供服务。积极培育合作项目,了解校友资源优势和需求,寻求合作指点,为母校和校友开展学术研究、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
(四)实验室建设工作
1.按照国家、省、市、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和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中心)的管理,确保仪器设备完好和稳定工作。
2.加强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做好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使该中心能够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广东省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并争取申报广东省本科教学示范中心。
3.积极推进内部所有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开放、共享,逐步实现院级实验中心对教学、科研贵重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维护,实施网络预约使用制度,保证正常运作、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师生提供优秀服务。
4.制定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体系,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合格率达到92%以上,严格执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率达到100%。
5.做好仪器设备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账实相符,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6%以上。
6.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实验人员坐班制;核定实验技术岗位需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与设备维护及科研服务等工作考核标准,实施年度量化考核。
7.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消防管理工作,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确保科研及教学实验室100%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实验室安全自查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评教,积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应用能力训练的实验项目每年保持22%的更新率;承担 项校级及以上的实验教研、教改及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写或出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讲义)2部;发表实验技术及设备管理类的论文不少于5篇。
9.坚持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合理制定教学实验中心年度建设计划,通过实验室结构优化及实验室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1.加强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与合作龙头企业单位、重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以及征求校友的意见等,构建3个行业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主要科学、技术或社会问题的项目库,项目总量不低于7项,以支撑本科生毕业研究、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研发工作。
2.整合学院的科技资源,确定有限目标,加强国家、省市级以及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技项目组织力度,积极承担各类各层次科技项目(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特别是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解决实际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项目。科研教研经费稳中求进,在任期内实际到校总经费数不少于20000万元,有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单位的纵向立项经费必须占实际到校总经费数的40%以上。
3.加强科技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完成质量,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争取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在任期内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达到18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100项(含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申请,但第一专利权人必须是东莞理工学院);服务东莞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政府调研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材料10份;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2-3项。
4.建设好已有的省、部、厅级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基地,确保通过验收评估。力争新建3个省部厅级或东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与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自动化等实验基地(中心)6个以上,直接服务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的相关行业。
5.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区域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科学咨询、调查研究等,在任期内累计培训不少于300人次的科技人员;配合东莞市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组建 3个行业的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行省部级以上学术活动或学科工作会议不少于2次。
6.积极推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在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建立校外科技产业基地或示范基地,在任期内实现10项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1.开拓与新增不少于2个国(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对口院系的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培训、合作科研等领域数量与质量上的稳步增长。
2.开展与法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合作项目。增设院层面与国(境)外对口院系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或学生交流项目2项,本单位参加联合培养/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左右。
3.以各种形式派遣教师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相关学术培训(包括教师出国进修),累计派出人次能够达到本单位师资总人数的30 %以上。
4.以各种形式聘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或开展合作科研。邀请本领域的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累计不少于5人次,部分核心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5.积极开展与国(境)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跨国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争取2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6.积极配合学校合作办学事务,接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在本单位学习或实习,接收留学生的人数保持增长。
7.在版权转让的前提下,引进2部国(境)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七)党建思政与学生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健全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集体讨论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周1次,决策有制度、班子有讨论、议事有规则、会议有纪要、会后有决议、运转有效果。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3.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优秀党支部书记。
4.加强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对党有感情、思想品行好、业务能力强、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要安排专人联系,重点培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5.基层党组织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注重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师职务(职称),需有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设计,落实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强化信念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学生终身发展支撑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巩固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质量。鼓励更多学生到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深造、就职。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扎根西部、扎根军旅。
7.依托院系学科专业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参与科创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时间、创业实践、公益实践搭建平台。
8.落实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在服务中加强引导,特别关注努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每学期每个学生与导师、辅导员或班主任至少谈心一次。
9.营造和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刻苦专研的学习风气、崇尚真理的学术风气、勇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互帮互助的合作分期。对考试作弊行为零容忍,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零容忍。
(八)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院长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的学院领导体制和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党总支书记承担和落实好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学院的稳定与和谐,全力支持院长开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
2.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行本单位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按照学校要求对本单位的中层党政领导进行群众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3.充分发挥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工会、二级教代会等对学院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行政管理、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以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事项决定的重要作用。
4.进一步改革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坚持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公正、公开征求教职工意见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激励管理机制。
5.全面履行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责任制,保证不发生重大的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
(九)特色项目
学院要重视社会服务责任,也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针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依托学科的内涵提升,以及解决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汇聚资源、学科水平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承担重大项目、专利创造与应用、成果转移转化、经过5年的努力,预计经过3-5年建设,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附表:2015年-2020年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办学主要发展指标一览表
年份 | 建设内容 | 预期效益(成果和经费) |
2015 | 1)核心理论与技术研发攻关 2)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3)众创平台筹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4)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5)省部级科技奖项申报 | 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方向; 引育高层次人才1-2名; 新增国家/省项目15项以上 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授权5件;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016 | 1)核心技术攻关与整机装备研发 2)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3)省部级科技奖项申报 4)众创平台建设 5)技术成果转化 6)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 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方向; 引进东莞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新增国家/省项目15项以上; 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授权5件;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017 | 1) 硕士点建设 2) 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3) 技术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省部级平台申报 | 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方向 学科总体排名进入广东省前5名;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引进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新增国家/省项目15项以上; 引进广东省创新科技团队1个; 总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 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授权5件;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018 | 1)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3)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 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 省级科技奖项申报 6)省部级科研平台申请 | 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方向; 引进东莞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新增国家/省项目30项以上; 发表SCI论文4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30件以上,授权10件;申报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研制原型样机3-5台;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019 | 1)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3)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省级科技奖项申报 6)省部级科研平台申请 | 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方向; 引进东莞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新增国家/省项目30项以上; 发表SCI论文5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30件以上,授权10件; 申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申报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020 | 1)整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2)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3)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4)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运营 5)国家级科技奖项申报 6)国家级科研平台申请 | 学科总体排名达到广东省第3名; 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方向; 新增国家/省项目30项以上; 引进广东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 引育高层次人才2-3名; 发表SCI论文60篇以上; 申请发明专利30件以上,授权20件; 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申请国家工程中心1个; 服务企业不少于200家 |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
年份 | 建设内容 | 预期效益(成果和经费) |
2015-2017 | 1)硕士点申请 2)高水平教学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3)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4)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5)国家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争取获批硕士授予权,并继续与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名。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名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项 国家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各1项 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2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获得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 |
2018-2020 | 1)高水平教学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2)教学教育模式改革 3)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4)国家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国家级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4项 国家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各2项 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5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全部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个。 |
上一条:东莞理工学院创新发展战略规划